‘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优势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2017-10-20 16:31 浏览:
据了解,上海市环境监测系统在全国率先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组织的标准化建设整体验收;2015年以来,全市共有33人获环境保护部授予的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称号(尖端人才1名、一流专家4名和技术骨干28名),两人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AQI预报能力已扩展至72小时,“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获得2016年上海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优秀项目。目前全市环境监测系统有半数以上的监测站取得了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浦东新区监测站还成为全市唯一可承担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研究的区级监测站。 上海大剧院迎来了“常客”——一江之隔的南通人又一次来到这里,向“阿拉”发出旅游邀约。会上,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牵手南通市旅游局,将带领百家旅行商赴南通踩线,组织万人团队游南通。
当天,在一江之隔的启东吕四港,总投资达15亿元的仙渔小镇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吕四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杰说,崇启大桥通车后,上海游客蜂拥吕四,当地餐馆旅店人满为患。仙渔小镇建成后,将解决这一“尴尬”。
追江赶海游南通,在上海渐成风潮,今年上半年接待“阿拉”已突破500万人次,大幅超过往年。旅游的火热,只是南通叫响上海“北大门”之后,沪通加速互通的一个缩影。
“南通要发挥好‘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优势,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努力建设上海‘北大门’。” 2016年以来,省委主要领导反复为南通接轨上海把脉指向,要求南通释放作为江苏发展“潜力股”的巨大能量,为全省实现“两聚一高”新目标担当大任。5月1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进一步为南通加快形成“三港三城三基地”全市域对接服务上海空间格局指明方向。
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期盼,在南通迅速掀起全面接轨上海、建设上海“北大门”的热潮:
2月19日,海门在上海举行对接服务上海合作恳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集中签约项目45个,总投资额180多亿元;24日,启东市在上海举办对接服务上海投资环境说明会,4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361.2亿元;3月30日,如皋在上海举办对接服务上海推介会,签约项目82个,总投资220亿元;4月26日至27日,南通在上海举办2000人规模的对接服务上海大会,标志着建设上海“北大门”正式拉开大幕;9月11-15日,南通市委书记、市长带队赴上海及苏南举办2017上海(苏南)投资促进周活动,共拜访企业101家,对接洽谈项目94个,总投资达1772亿元,其中近40%的项目已签约落户……
“北大门”声名越来越响,上海的资本、技术、人才加速向南通涌动。还在建设中的海门大生创业园,吸引沪上资本纷至沓来,近4个月平均每天要接待3到4家上海客商。上海圣德曼铸造海安有限公司一期产量已超上海老厂,二期工程又开始加紧建设,将再增9万吨精密零部件产能。2004年落户如皋开发区的上海“双钱轮胎”,连续增资扩产,今年又把过去在上海的进出口业务改在如皋。
从距离上海最近的启东开始,南通每个县(市)都与上海合作共建了园区。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海门海宝金属工业园……7个合作园区如同7朵金花次第开放,每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个,完成投资额超过200亿元。
滨江临海的南通是幸运的,更是主动的。就在南通深度对接服务上海、加速打造“北大门”的同时,新的机遇大门又一次向南通打开。站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新风口,省委、省政府以更加宏阔的发展视野把脉江苏发展走向,最近推出“1+3功能区重构”战略,打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大手笔重塑江苏经济地理新版图。作为全省唯一同时处于“1+3”功能区中“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两个功能区承担重任的城市,南通于9月20日在全省率先举办落实 “1+3”重点功能区战略座谈会,邀请苏沪两地专家为该市建言献策,共谋如何以建设上海“北大门”为引领、积极落实好全省“1+3”功能区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南通发展的总体思路、方向和定位,在重构江苏区域功能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借力上海,呼应全省,聚力发展,作为江苏发展“潜力股”的南通正加速拉升为“绩优股”。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1.0亿元,增长8.0%,比一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0.8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二位。 上海市环境监测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已逐步建立了日趋完整和规范运行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充分运用质量监督检查、能力验证考核、技术培训和技术比武等多种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全市环境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水平,努力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质量管理的科研投入,提高专业技能
上海市环保局高度重视并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设立了《上海市环境污染控制监测体系和监控制度研究》《上海市环境监测领域质量监管体系研究》等一系列专项课题,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全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现场监测自动监测及实验室分析质量监管方法体系建立、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监管考核体系建设等工作,并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地表水监测采测分离、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上海市环境监测系统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既有集中培训,也有专题研讨和岗位带教,以及实训演练等,极大地提高了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
上海市环保局先后组织了监测系统论文大比武和环境质量新标准大贯标比赛,不断创新质量考核方式,为监测人员汲取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能、加强同行间技术交流和统一操作要求、提高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了平台。
上海是全国环境监测行业中较早参加国际环境样品能力验证活动的先行者,目前涉及的能力范围已覆盖无机、有机、常规理化和微生物检测。这使上海环境监测系统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检验自身的技术实力,也增强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信心。
覆盖环境监测全过程,保证数据真实性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早在十年前就率先开发应用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建立了以实验室为核心,集样品管理、资源管理、事务管理、网络管理、数据管理、报告管理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控制系统。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引领下,全市环境监测系统已基本实现了LIMS的上线应用,初步实现了对实验室分析的全过程管控。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近期正在着力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场监测端LIMS功能模块,在现场监测和样品运输中全程运用GPS定位功能,视频图片和数据记录实时上传LIMS,实现现场监测全过程参数可抓取、可追溯但不可更改删除,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通过现场监测LIMS与实验室分析LIMS的无缝衔接,最终形成覆盖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魏化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市环境监测系统在质量管理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先后斩获多项荣誉,整体能力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中处于领先水平。”
相关文章
- 2016-09-29金融外汇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 2017-06-20掌声和欢呼声不断传出离开学校
- 2016-07-04控烟需要给“烟草文化”纠偏
- 2016-09-22精彩演出获得当地观众的热情追捧
- 2017-05-04最终在正赛第2轮输给本-沃拉斯顿草草收场
- 2017-10-17“四季上海—喀什号”旅游专列
- 2016-09-25上海人才政策“30条”
- 2017-03-30文化传媒行业:影视周报